古韵轶风 | 云南名城古镇考察(2)

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附   言

  


山东聊城古城改造指挥部刘书记等一行,专程来到云南考察,全程陪同走访了楚雄彝人古镇、大理古城、丽江古城、束河古镇等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。同时受星耀集团总裁委托,也借此机会对上述古城、古镇,做了针对性的专项调研考察。主要以建筑形态、商业业态、古城风貌、繁华区域为考察对象。集团邓崇智参与了考察,并做了大量的商业数据和业态的搜集。因时间关系,调研考察尚有一定局限。报告以形象图片资料为主,附有一定数据和分析。所收集的数千张照片经过挑选归类,现整理如下,仅供参考。
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

大理古城简称叶榆,又称紫城,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,从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,已有1200年的建造历史。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,城呈方形,开四门,上建城楼,下有卫城,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,城墙外层是砖砌的;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,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,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。

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,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,形成了“一水绕苍山,苍山抱古城”的城市格局。由南城门进城,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,成了繁华的街市,沿街店铺比肩而设,出售大理石、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。街巷间一些老宅,也仍可寻昔日风貌,庭院里花木扶疏,鸟鸣声声,户外溪渠流水淙淙,“三家一眼井,一户几盆花”的景象依然。1982年2月8日,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。



大理现在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,方圆十二里,城墙高二丈五尺,厚二丈。东西南北各设一门,均有城楼,四角还有角楼。解放初,城墙均被拆毁,后又重建于本世纪初。

大理古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、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,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。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。城内由南到北,一条大街横贯其中,深街幽巷,由西到东纵横交错,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,鹅卵石堆砌的墙壁,显示着大理的古朴、别致、优雅。


大理古城平面示意图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大理古城俯视图
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
洋人街简介


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,被称为“洋人街”。洋人街原名“护国路”,意为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,起兵护国而得名。护国路东西走向,长1000米,宽7米,整条街均用青石板铺面。

由于过去最早接待外国游客的红山茶宾馆在古城护国路西段,由此,护国路便成为外国游客在大理的集散地。随着大理旅游业的发展,国外游客日渐增多。中西风味店、茗茶坐、珠宝店、古董店、扎染店、画廊,各行各业随之兴起,铺面林立两侧,满目琳琅,目不暇接,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、咖啡馆、茶馆及工艺品商店,招牌、广告多用洋文书写,吸引着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,成为中外有名的大理洋人街。在这里流连踯躅,寻找东方古韵,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。


大理古城洋人街位置示意图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洋人街主入口处街景



大理古城洋人街商业业态统计一览表



请横屏观看

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洋人街夜晚氛围和特色


每到夜晚,古城内的洋人街灯火璀璨,游人如织。白天去自然风光景点游览的旅游者晚饭后,纷纷涌进这条仅仅一公里的步行街,散布、喝茶、购物、成为旅游城市夜晚休闲的必到之地,也构成了洋人街夜晚的独特氛围和商业气氛。成为大理古城的夜生活的一道景观……


















洋人街中心广场古戏台


洋人街中心广场酒吧



调 研 析 语


酒吧一景  —— 洋人街里的乡野气息


贴着英文字母的玻璃窗,用红泥土和青石板随意堆砌和抹成了一种装饰。已经腐旧的木头做成凳椅,还放上玻砖(见上图)。不知这叫别开生面,还是化腐朽为神奇?这种创意如果让世界建筑业称为“白色教父”的迈耶看了,这位容不得半点脏物的泰斗也许会大跌眼镜。但这就是洋人街的酒吧风格。这就是现代文明和乡土气息的组合。

不过,当这种创意和想象力开始泛滥的同时,某种程度上又带来了一种粗野、陈旧、甚至破败的感觉,也缺少了一种雅致、舒适、亲切、恬静的氛围……



洋人街  —— 不土不洋的古城名街


洋人街看上去并不洋,甚至还土得掉渣。旧屋掾、烂木头、老树皮、农村用的篾箩等等,都成了街道上一些商家用来装点门面的饰物。有名的樱花屋、唐朝酒吧看上去是座頽圮老房子。可就是这样一条老街,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,甚至成了大理古城的核心和灵魂。洋人街因此得名,甚至拍过电视剧。其实它的热闹与繁华,得益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。大理旅游业起步早,又有苍山洱海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。白天游客游山逛水,晚上需要有一处喝茶、度闲、购物的去处。洋人街的兴起自然成了需要。

问题:如今洋人街已不如当年鼎盛,与异军突起的丽江古城相比,甚至还有些衰落。商家和政府面临重新洗牌或维持现状的两难处境。我曾和当年大理州委书记尹建业建议,可以借洋人街名气与招牌,作一次大胆的、力度很大的重振洋人街的策划整治,会吸引更多旅游者慕名而至,成为在中国独特的一条商旅文化洋人街,让大理再次独领风骚。

后来尹书记调到省里,这个策划便搁浅,可惜了这样的创意,大理后来的很多举措,都很难再有独特性了,再后来,便是不断地折腾了……




大理古城 红龙井步行街简介 


大理古城红龙井位于古城南门内红龙井片区,临博爱路东侧,占地37亩,由五星级旅游酒店,商业旅游街区构成,白、汉民族融合,穿越时空的高品质商业、旅游、文化、休闲古城街区。古城灵魂---红龙井水系自西向东潺潺流过片区中心。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区位的重要性上,大理红龙井五星级旅游酒店、商业旅游文化街区,对于古城复兴的意义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。

红龙井非常注意各部分功能分区明确,留有一定的空间以营造基地布局的均衡。在37亩地块上,合理分布着商业步行街、滨水步行道、商铺客栈、五星级旅游酒店等多个功能区。而景观上又实现了步移景异、庭院幽深的华美园林气氛效果。既强调曲折多变的园林审美效果,又不乏现代时尚气息。


请横屏观看










大理古城红龙井步行街标志



调 研 析 语


红龙井  —— 有龙则灵的步行街


唐代诗人刘禹锡有段名言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 ”。红龙井的那条人造小溪,水也不深,但街区中部却建有一龙亭,红龙井之名由此而来。这些年游人渐增,日见兴盛。似乎应了“有龙则灵”的那句古话。其实,红龙井真正的“龙”,是每天来往穿梭的游人。没有了这些像游龙般的游人,什么样的龙,也无法使这条小街灵起来……

说穿了,红龙井依赖的还是大理苍山洱海的魅力和古城多年积淀下来的影响。所以才会游人如龙。才会有有公司愿意投巨资来建设,政府也极力配合。共同把一条古城内原来不知名的小街,打造成了名气渐渐大起来的游览与休闲之地。建设者也很花了些心思, 一方面是其建筑既有白族民居的风格,又有现代建筑的元素。落地玻璃窗与青砖灰瓦组合在一起,既不像传统民居那样封闭,又体现了当地民族风格,另一方面,又精心做了些景观,溪水淙淙、杨柳依依,一条小街错落有致、酒吧茶座应运而生。到了晚上,游人到了这里,便自然想坐坐,聊聊天,喝杯清茶,消除一身的疲乏。使得红龙井的“龙”,夜晚比白天更活跃。连洋人街的游人,也被分流了不少到这里。这条步行街,也真的成了“有龙则灵”的名街了。






九隆居商业步行街简介


九隆居商业步行街,为大理华恒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建造, 总面积7000平米。于2008年建成。房屋建筑吸取白族民居特点为主体风格,为适应商业经营需要。空间布局一楼均为商铺,街区设计因限高全部为一至二层建筑。房屋以灰调为主,细部精巧朴实,错落之间形成街巷。以打造休闲餐饮和住宿酒店为主。但因设计和布局的缺陷以及市场等因素,致使目前经营乏力,铺面关闭,游人冷落,致使建造商和投资者陷入困境。



请横屏观看















门户紧闭的九隆居步行街



构成九隆居商业步行街致命错误之一的主入口(箭头所指处为巷内的仁和源酒店,同样也把巷内通道迎面堵住)  



调 研 析 语


九隆居  —— 自闭出路的步行街 


九隆居夹在洋人街与红龙井之间,走向一样。如果做得好,可以借势,把两边的游人往中间吸。自然就一荣俱荣。形成大理古城三足鼎立的三条步行街。可惜花了不少投资、迄今已建成三年,还门庭冷落、几乎无人问津。尤其晚上,黑漆漆一片死沉,游人都不敢往里涉足,商家也无心经营。究其原因,主要还是建筑与规划布局的错误所致。

问题:九隆居既无洋人街的名气,又没有红龙井的溪水,干枯枯的一片灰色。房屋形态也比不上红龙井。缺乏时代气息。走进去,像走在喜州的街上一样,太拘泥于白族风格 。要想兴盛,必须独辟蹊径。可偏偏还自闭出路,三个入口,主入口建在目前相对冷清的博爱路上,中部的入口是一条不热闹的小巷。而东面的入口正对纵贯古城南北的大街上,又紧邻五华楼,却没好好利用,反而是被一堆垃圾和卫生间挡住,往巷内看去,又被一家小酒店堵死。真可谓自己封死了自己。要想活起来,非得动大手术。

反思:值得思考的是再火爆或有名的旅游城市,别以为到处都能淘金,项目的规划和建筑布局做不好,同样也是死路一条。




大理武庙会简介


  大理的武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,武庙又称关帝庙,是大理武文化和财富的象征。武庙会是云南城投在大理古城“河赕古道”系列项目中的开篇力作,武庙会是在原武庙的旧址上进行的恢复重建,必将打造成为大理一个新的历史文化景点。

  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,大理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发展之中,武庙会的出现,走出了大理文化旅游发展的第一步。武庙会从本主文化的角度切入,其最大的特色是拥有全球唯一的本主武庙,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白族千年神秘本主文化结合起来。恢复武庙,并挖掘其内涵,而不是纯粹的房地产开发。63尊最具影响力的白族本主神像将与关公神像一同供奉于大殿,接受四方香客朝拜。萃取中国民族文化精髓,创新文化特色旅游模式,在政府的支持下,已受到了众多知名旅行社的追捧,武庙会将成为大理的又一张文化名片。(摘自《大理介绍》)








调 研 析 语


武庙  ——  没有魂的城市庙会


庙会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产物,建在旅游城市,是想让游客多个去处。真正的大理乡民不会来赶会,就等于缺失了庙会的主体与氛围。稀稀拉拉的没几个游客,用水泥围起的院落,几个卖地摊小吃的小贩倒是天天都来赶会,成了庙会常客。庙会是要有空间环境支持的,一个不大的院落如何撑得起人山人海的庙会。何况天天都赶的就不叫庙会。三月街一年也才赶一次,才有吸引力,多了就无味。游客不来赶庙会,庙里的关云长拿着大刀也无奈……

问题:按照上文摘自的《大理介绍》,武庙会 其最大的特色是拥有全球唯一的本主武庙,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白族千年神秘本主文化结合起来。说得有板有眼,还有什么“  萃取中国民族文化精髓,创新文化特色旅游模式 游客还没有来,自己就先被这些描绘陶醉了……  可惜游客并不买那些词藻的账,再是什么全球唯一,游客不来,统统归零,因为不仅缺少武庙会的真正特色,又不能像当年有些舞枪弄棒的卖艺者在此吆喝,或者有真正的武林高手来这里摆擂台。卖烤乳扇的又是全城都有,武庙会没有了那种江湖豪气。关公塑造得再好,也是尊泥像。加上建筑僵硬,业态散乱。既武不起来,又文不下去,武庙会便少了一个支撑的魂。要成为大理旅游的一张文化新名片,恐怕很难。



大理古城相关酒店和餐厅




古城 大理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洋人街 文化 武庙 洋人街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